重新定義水資源短缺

談到水資源短缺,最常見的說法是:地球上的可用淡水只佔不到0.01%,我們的資源快耗盡了。這話雖然沒錯,卻容易誤導人。我們並非在消耗一個靜態的水池——水是可再生的,正因如此,這微小的比例才能滋養人類億萬年。既然如此,我們為何還會面臨全球水危機?

問題的核心在於兩點:供應和獲取。這兩者都受自然地理和氣候影響,決定了水資源的分佈和豐沛程度。然而,聚焦人為因素,才是重拾我們解決問題的主動權和責任的關鍵。
在供應方面,人類的過度消耗和污染是主因。當水資源消耗速度超過自然補給速度時,水資源就會出現短缺。同時,被化學品或能量污染的水體,不僅無法使用,還會危害人類和地球健康。
解決供應問題,要靠負責任的水資源管理。這意味著必須改變「一切照舊」的做法,重新調整優先級。目前,全球近70%的淡水用於農業,約20%用於工業,僅略超10%用於市政和家庭。既然農業和工業消耗佔了「大頭」,就必須探討如何通過行業轉型來提高效率,減少不必要的淡水消耗。
紡織業就是一個典型例子。該行業每年消耗高達930億立方米的水(約等於37,200個標準奧運泳池水量),還造成全球20%的淡水污染,變革迫在眉睫。尤其是染色環節,約佔其生產用水量的85%,也是前述水污染的主要來源。因此,投資並推廣像無水染色這樣的針對性創新技術,有利於降低工業對水資源供應的影響。
然而,即便我們創造了水資源豐沛的世界,獲取難的問題依然存在。偏遠農村和貧困社區持續面臨取水障礙,包括缺乏管網連接、衛生基礎設施不足,以及相關資源投入過低。
因此,我們必須重新定義水資源短缺問題。人類在這場危機中並非被動角色,我們有能力、也有責任去創造變革。
<span class="story_highlight">參考來源:歐洲議會、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。 </span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