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人」是可持續發展的核心

提到可持續發展,人們最常聯想到環境。對許多人來說,它幾乎等同於環保、回收和綠色。然而,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(UNSDGs)通過涵蓋消除貧窮、性別平等、體面工作與經濟增長等議題,賦予了可持續發展更廣闊的內涵。它們揭示了可持續發展一個常被遺忘的基石——「人」。

我們當前對「可持續發展」的理解,源於1987年聯合國布倫特蘭委員會的報告《我們共同的未來》。該報告將「可持續發展」定義為「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,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。」

儘管所有世代的主要需求都包括充足的天然資源和宜居的星球,但這一定義本身並未直接提及環境。其初衷本質是社會性的——要求我們關注並努力滿足「人」的需求。
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,在最基礎的生理需求層面,我們需要食物、水、住所和空氣。當前環境狀況引發的諸多憂慮,無論是預測中的糧食短缺、乾旱、空氣污染還是移民危機,很大程度上源於其對我們滿足這些基本需求能力的預期影響。然而,阻礙我們滿足這些需求的,並不總是資源稀缺或自然因素。
比如,水資源短缺雖主要受氣候和地理等自然力量影響,但資源分配卻深受社會經濟因素影響。世界經濟論壇指出,水危機並非簡單的供需問題,而是水資源在慣常做法中被過度分配的結果。這裡存在一種優先保障高耗水產業,而非普遍滿足人類基本需求的傾向。貧窮和邊緣化社區往往最後被考慮,基礎設施匱乏和投資不足持續阻礙著他們獲取水資源。
沿著馬斯洛需求層次往上,我們會發現人類需求還包括歸屬感與自我實現。因此,尊重性別多樣性與平等,以及提供教育和職業發展機會,都是助力人們實現這些需求的重要途徑。
歸根結底,在我們追求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,必須牢記「人」始終是我們努力的核心。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,需要重新思考的遠不止我們與環境的關係。
<span class="story_highlight">參考來源:麻省理工學院、聯合國兒童基金會、世界衛生組織。 </span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