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碳補償會阻礙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?

隨著越來越多公司設定雄心勃勃的「淨零」目標,碳補償作為一種可持續戰略備受關注。這種做法是指投資於其他減少或消除碳排放的項目,以抵消自身的排放。熱門的補償項目包括植樹造林、可再生能源計劃以及能效項目等。然而,過度依賴碳補償,可能會適得其反,阻礙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。
最糟的情況是侵犯原住民權利。報告顯示,在剛果民主共和國、亞馬遜地區、肯尼亞、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等地,為碳補償而設立的造林項目,導致原住民被強行驅逐出家園。這些行為侵犯了人權,給當地社區帶來毀滅性後果。

研究分析還表明,補償項目失敗率激增,承諾的效益難以兌現。《衛報》和Corporate Accountability的調查發現,排名前50的減排補償項目中,有78%可能毫無價值:有些項目無論是否有碳信用市場都會產生氣候效益;有些項目則會導致溫室氣體排放「泄漏」或轉移到其他地方;而絕大多數項目無法保證其減排量是額外的、永久性的。
對全球領先的碳信用認證機構Verra的進一步審查,暴露了嚴重的可信度問題。調查顯示,其熱帶雨林碳抵消項目中,超過90%的碳信用並未代表真實的碳減排。這些信用額度往往是基於高度誇大的森林砍伐預測情景(高出實際400%)所核發的。
即使系統完美無缺,僅靠碳補償也無法解決氣候危機。以最熱門的項目類型之一——植樹造林為例,其效益通常延遲——新種植的樹木可能需要幾十年的時間才能吸收承諾的二氧化碳量。減排效果也是暫時性的,因為一旦樹木因氣候災害、砍伐或衰老死亡,吸收的大部分碳最終會重新釋放回大氣中。
歸根結底,碳補償無法替代真正的減排努力。企業必須摒棄「一切照舊」的做法,將可持續發展融入營運的核心。這需要一場全方位的變革,包括改用可再生能源、減少廢棄物並加強回收、提高能源效率、負責任地管理水資源以及進行綠色產品設計。只有優先落實這些切實行動,我們才能推動真正的變革,共創更美好的未來。
<span class="story_highlight">參考信息來源:Carbon Brief、《衛報》、綠色和平組織、MIT Climate Portal。</span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