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人”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

提到可持续发展,人们最常联想到环境。对许多人来说,它几乎等同于环保、回收和绿色。然而,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(UNSDGs)通过涵盖消除贫困、性别平等、体面工作与经济增长等议题,赋予了可持续发展更广阔的内涵。它们揭示了可持续发展一个常被遗忘的基石——“人”。

我们当前对“可持续发展”的理解,源于1987年联合国布伦特兰委员会的报告《我们共同的未来》。该报告将“可持续发展”定义为“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,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。”

尽管所有世代的主要需求都包括充足的自然资源和宜居的星球,但这一定义本身并未直接提及环境。其初衷本质是社会性的——要求我们关注并努力满足“人”的需求。
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,在最基础的生理需求层面,我们需要食物、水、住所和空气。当前环境状况引发的诸多忧虑,无论是预测中的粮食短缺、干旱、空气污染还是移民危机,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对我们满足这些基本需求能力的预期影响。然而,阻碍我们满足这些需求的,并不总是资源稀缺或自然因素。
比如,水资源短缺虽主要受气候和地理等自然力量影响,但资源分配却深受社会经济因素影响。世界经济论坛指出,水危机并非简单的供需问题,而是水资源在惯常做法中被过度分配的结果。这里存在一种优先保障高耗水产业,而非普遍满足人类基本需求的倾向。贫困和边缘化社区往往最后被考虑,基础设施匮乏和投资不足持续阻碍着他们获取水资源。
沿着马斯洛需求层次往上,我们会发现人类需求还包括归属感与自我实现。因此,尊重性别多样性与平等,以及提供教育和职业发展机会,都是助力人们实现这些需求的重要途径。
归根结底,在我们追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,必须牢记“人”始终是我们努力的核心。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,需要重新思考的远不止我们与环境的关系。
<span class="story_highlight">参考来源:麻省理工学院、联合国儿童基金会、世界卫生组织。 </span>